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 如此移民——不地道啊(1 / 35)

柳树以清源水为镜,在春风里梳动着秀发。几只白羊散至河边,一只羊在河边弯下前肢,伸着脖子饮着河水。

啪——

马鞭响起,羊被惊动,窜离了河边。

年过六十的周大山站在田地里,在绿油油的麦地里挖了一铲土,在手中捏了捏,对隔壁地里的壮年周慈喊道:“冬日没下一场大雪,春雨也没下透,要浇水才成。”

周慈指了指不远处的清源水,叹道:“挖沟渠,引流灌溉吧,咱们这一片的地都旱,若是今年减产了,可就要饿肚子了。大山叔家里还好,我家就难了,五个儿两个女儿,天一亮,就是九张嘴啊。”

周大山捶了下腰杆子:“你家佃了二十亩地,可莫要装穷酸了,再说了,你也就两个儿子没成丁,有儿子帮着干活,日子总归好过些。”

周慈苦涩不已:“大山叔说笑了,咱们佃户不管佃多少田,出多少力,都不会有什么好过的日子。”

周大山仰头看向蓝天白云,怅然不语。

是啊,佃户没好日子,也奢求不了好日子。

佃户三十年,收成不好的年景,地主也不会怜悯,该收的租还是收,剩下的只够自家紧巴巴过日子,吃了上顿没下顿,有时候还不得不赊欠一些。等到好收成的年景,打出来的粮食多了,地主又要涨租了,留下来的还是那么一点点……

就这么一年又一年,熬到了腰疼、人老,看周慈,他爹就是为了节省口粮给孩子,吃得太少,一场病下来没抗过去没的。

这一代人接一代人,都在别人的土地上耕种,为的只是——

一代接一代人的,活下去。

“达!”

周小山一路跑了过来,到了地头挥舞着手臂,见周大山回头看了一眼没啥动静,便跳过地头的浅沟,走向周大山,路过周慈时还打了个招呼,然后对周大山说道:“县衙贴出了移民告示。”

周大山看了看儿子,四十岁的人了,一点都不稳重,带着几分责备道:“移民告示怎么了,上面有你的名字还是有我的名字?”

周小山想了想,摇头道:“那倒没有。”

周大山指了指清源水:“让你弟弟喊来,今日浇地,早点忙了也好。”

周小山点了下头,又摇了摇头:“达,这地晚两天浇也不迟,现在外面已经传开了,镇国公主持移民事宜,咱们清源县要移五千户出去。”

“多,多少?”

周慈凑了过来,惊呼道。

“五千户,不低于两万五千口。”

周小山认真地回道。

周慈看向周大山:“我记得小山从不撒谎,可这事也太吓人了,清源县城里满打满算也才四五千户吧,整个清源县才多少人?”

周大山难以置信。

清源县城不算大,人口不算多。

当然,清源县可不只是一个县城那点地,东西八十余里,南北三四十里,都属于清源县的范围,而在如此大的范围里,分布着一个个村落,这些村落大的有几百户,小的十几户,林林总总算下来,也有一万七千余户。

可要移民五千户,那几乎要等同于三抽一了。

以前移民,比如洪武十四年,整个山西两万户,分散到每个县身上,不过二百来户,一些府承担多些,到了县里,说不得就只有百来户、几十户,甚至一些县压根就没动静。

可这一次,动静也太大了,这样弄下来,自家就是不想移民,怕也轮不到自己说话了吧……

周大山盯着周小山:“当真?”

周小山指了指村落方向:“那——”

周大山、周慈看去,只见村落里跑出来不少人,这都是去田间地头喊人的,就连周慈的儿子也跑了过来。

周上村、周下村四百余户围聚在村南的场里,议论纷纷。

大户周湾拉着典史徐左的手,急切地说:“可不能如此移民啊,若是这样移下去,那,那我家的地谁来种?”

“是啊,徐典史,如此移民——不地道啊。”

富绅周顺附和。

典史徐左也是万万没想到,最先着急起来的不是百姓,而是这些大户,仔细想想也是,就说这周上村、周下村,八成以上的地都在眼前的这些富户手里,这里的百姓,绝大部分都是佃农。

此番移民纲领里提了,以佃户为主,这也是清源县分摊到五千户移民指标的原因。

富户吃佃户,既不用耕田,也不用看天气,每年到收成的时候收租就能过上好日子,可一旦移民多了,这地撂荒没人种了,大户的好日子可就没有了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